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李紹榕主任
圖: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李紹榕主任
醫療資訊延伸場域應用-合作機緣
李紹榕主任領導萬芳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與筑波的合作始於小型計畫研究案。基於筑波集團20年的業界技術經驗,李主任表示,相較於普遍台灣電子產業所遇到的研發成本問題,在筑波良好的商業模式規劃下,能不受嚴格的成本限制,正呼應許深福董事長創立筑波醫電的理念,雙方能將3C到3醫的願景從研發案基底出發,將資訊與醫學結合,將創意發想具體實踐。
智慧心電圖Einthoven ECG貼片合作:展望精準醫學
萬芳醫院引進AI輔助篩檢系統於應用在許多科別。李主任亦與筑波合作以愛多芬ECG心電圖貼片執行的「精準醫學臨床模組開發」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術後心房顫動(AF)的監測與早期介入計畫。在台灣,許多小型新創電子醫材面臨收案議題,「介入此計畫領域,我與筑波從小型的計畫案開始,醫界獲得計畫持續進行的靈感,醫電產業亦能收到寶貴的臨床個案,在彼此互惠下進一步提升產品功能,仰賴許多資訊以利發展精準醫療」。
李主任剖析,台灣有些以軟體開發為主的新創公司,以第三方 (如投資方、保險公司)等支持並以利順利運營,他以「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模式來譬喻,意指使用者不用支付費用,相關成本由第三方吸收。若追隨傳統醫材公司只銷售產品或服務,難以在台灣市場生存,但顛覆以往的商業模式即可以看見成效,在一個新創的產品上加乘,對醫療、廠商、投資第三方都能獲利且造就良性發展。
圖:李主任與筑波醫電合作相關計畫:Einthoven 智慧型ECG貼片應用
釜底抽薪的堅持 出類拔萃心臟外科領域
李主任在求學行醫路上有著重大的轉折點,從原本機械領域轉而攻讀醫學系,並選擇心臟外科為職志,他記憶猶新地表示:「當初會重考進醫學系,我遇到的問題應和許多大一新鮮人的想法一樣,只是有沒有勇氣轉身回去開創另一個自己」。當年與李主任重考的二位戰友,亦各自踏上熱衷的領域 (牙醫系、物理系),以理想和堅持達成目標。
個人特質加上因緣際會的綜效,讓李主任認為自己的天份適合在心臟外科奉獻,但在學生時代大多數人無法自知。他常和年輕一輩的學生們分享:「我們像從小念書的古代狀元,但有一天成為帶兵的將軍,沒有想過是自己沒唸過的知識;在歷史上,許多帶兵打仗的將軍不少是純粹的文人,我們就如同這種角色,走一遭後才發掘從小不知道的天份格外適合。」他獨家分享,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做事情的態度都是「釜底抽薪」,在第一次打掃時即把所有石頭落葉一起清光,不留痕跡,隨後每次打掃時間即能就幾片落葉打理後能休憩,有別於其他同學,而這正是心臟外科所需要具備的特質。而「冷靜果斷」亦是面對病患、大量出血場合的重要人格,在極冷靜的情況下所下的決定攸關於病患性命,並非每個人都能達成,心臟外科手術的安全範圍值非常狹窄,若能保持精準成功完成手術,即可在這領域中成為出類拔萃的醫師。
若是勉勵年輕人,李主任認為「多方嘗試」為踏出的第一步,但當自己竭盡所能後仍無法在領域中出類拔萃,即可轉向思考如何發揮自我其他的優點,當初從機械系重考的動機就於此。面對新生代心臟外科醫師,期望他們保有刻苦耐勞的精神、從病患手術經驗中累積經驗。目前在台大、長庚與榮總體系,皆有良好的訓練制度,他指出:「天份不代表一切,亦不代表能醫治好病患」,藉由在大醫院的磨練以利提升實戰能力,李主任更期望台灣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發展渠道給不同科系的學子。
臨床成就分享:主動脈剝離
在心臟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已是常見的主要項目,李主任認為,自己有一部份踏上的路與現在新生代的主治醫師類似,許多成就與自信來自主動脈剝離手術。藉主動脈剝離的手術經驗將把自己提升到更高層的境界,他自信地說:透過開1-2台的刀,即可領悟不可再犯的錯誤,秉持著此精神一路邁進。
以前開主動脈剝離的方式,為了以病患存活為前提,大多以胸前一段人工血管手術為主;而現在可沿著脖子血管沿路開到背後,同時亦讓病患存活。然而主動脈剝離從最初淺的手術方法發展至現今完善的作法,約經過十年的時間,李主任欣慰,很高興搭上時代的演進,與同業共同攜手提升手術品質,即使手術風險提升,但成功率卻增加,傳統病患大約2-5年都需要開一次刀,與主動脈剝離共存,新型的手術有許多益處,病患不需要只接受一部份手術,而是能一次處理病灶,但仍須視實際病情與病患意願調整手術範圍。
木容公子從國際視野觀瞻醫病關係
李主任曾赴北京至全世界最大的心血管專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參訪一週,他分享,此醫院一年開一萬多台刀,死亡率1%左右。令他受益匪淺的即是完善的保險與風險制度,以三方(病患、醫院、政府或保險公司)來承擔醫療風險,他認為在一個懂得風險控管與估算的醫院,能有保險公司合作,且保障醫師、病患權益,病人拿到的理賠金不會甚多,醫師亦不會陷入醫糾承擔鉅額賠償。以心導管手術為例,亦有1%的死亡率,期許台灣能學習他國優良典範案例,政府看見醫療環境現況,協助推動良好制度提升良好醫病關係、減少醫療糾紛。
改變的勇氣:外科的貴人與經驗
李主任深刻地感受到:「人生很長,把時間軸放大來看,在裡面多花的1-2年看似微小,卻能整個改變未來。」他當年由於將心力著重於臨床工作,第一次未如願通過外科專科考試,沮喪與憂鬱難免油然而生,但此挫折意外讓他成為更頂尖的心臟外科醫師。在準備重考的那一年,他將所有外科題庫仔細解析,以「釜底抽薪」的精神,將外科相關知識融會貫通再考一次即高分通過,而一年的經歷讓他對外科非常了解,助於提前知悉病患可能發生的問題、需要轉介的科別,都跟那一年自己的積極奮發有極大關係,他自信地說:「我相信沒有人這樣非常細緻、辛苦地去準備外科專科考試」。李主任回想,當年外科專科沒有考過,反而整個改變了他在醫療界的選擇,此機緣讓李主任在臺大醫院多留一年,隨後當時的學長 (現任亞東醫院邱冠明院長) 引領他在心臟外科發揮所長,他感恩邱冠明院長,表示在臨床技能最大的進步來源都是來自於他的提攜,有了這一年,李主任有機緣去亞東醫院磨練,並學習微創手術技能,造就現在成功強壯的自己。人生充滿了各種機緣,並非一般人想像一路順遂,然而有時的轉折卻可能開拓不一樣的視野、看見嶄新的世界。
解析能力+學習能力 與筑波醫電及醫界同仁共勉之
面對與筑波在AI或精準醫療能揮灑的應用場域,李主任認為現階段以進行小計劃為主,大計劃為目標,並再申請國科會的創新相關獎勵計劃,或進一步找贊助投資人,期望有更進一步的具體合作成果。他總結:「不論生醫或者理工背景的人,都應該要隨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不要認為自己學不來,嘗試後才能下決斷,興趣加上學習,日後的成就許多來自於當初看似微乎其微的能力累積所帶來的轉變」。李主任當年從台中一中畢業時為班上第二名,卻被獲選為市長獎,多年後不吝賜教當時的班導只得到一句話:「你有潛力」,模糊的答案卻讓李主任進入醫界服務後領悟,他認為自己擁有「很好的學習能力」,藉由解惑問題來思考自身所需具備的能力。他亦勉勵年輕人,學會東西的能力並非埋頭苦幹;面對未來的世界,懂得解析問題比填鴨式的知識吸收重要許多。
圖:萬芳醫院李紹榕主任(左六)與筑波醫電許深福董事長(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