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忱奉獻 創新思維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陳厚全醫師/副院長
桃園醫院與筑波醫電機緣
陳厚全副院長,是大家熟知的骨科權威名醫,更是領導部立桃園醫院部桃抗疫的重要人物。為何部桃能與筑波醫電接軌?陳副院長表示,除了骨科本業,也熱衷推動智慧醫療,在參與業界活動交流的因緣際會下,參訪筑波醫電及認識許深福董事長,並深感筑波醫電在智慧醫療的致力投入。 COVID 19 疫情期間筑波對桃園醫院的支持亦相當多 ,更造就 MOU 合作備忘錄的簽署與合作。

筑波將藝術結合人文 顛覆傳統科技公司文化
相較傳統以技術為重心、中規中矩的科技公司 文化 ,筑波對藝廊、人文的執著讓陳副院長烙印深刻印象,每三個月即有不同主軸的藝術家將作品進駐筑波。觀賞藝廊時,陳副院長雙眼為之一亮地提及:「 醫學是一門社會學, 非只是科學, 『 人 』 的因素尤其重要。 我本身是骨科外科醫師, 與病患互動的過程 ,人文的因素能讓醫學變得有生命力 ,創造出科技、醫學、 人互動三方的創造力」。

智慧醫療合作共鳴
談及智慧醫療,陳副院長表示,部桃與筑波, 是兩群最聰穎人才 的合作方式結合醫療 專業與資訊科技。「 智慧醫療並非台灣獨有. 須將先進技術拓展至國際, 多年前我在非洲工作, 接觸許多前輩與當地文化,體悟到 『 智慧 』 解決全世界醫療問題的重要性,如: 治療 COVID 19 、愛滋病、瘧疾等技術 」。 與筑波的科技合作,智慧醫療目標不可或缺 。
醫療「平等」與「品質」的重要
在智慧醫療另一重要構面,陳副院長強調:「醫療要 『 平等 ( Equality)』 、 『 品質( Quality)兼顧 』 。意即為,把有品質的醫療很公平地傳遞到每個病患 ,科技的力量尤其重要。 」過去醫療界菁英累積很多智慧經驗, 結合資訊科技,才能轉換成有效 被利用的工具,平等地為每一位病患提供更好品質的醫療服務,這才是智慧醫療的精華陳副院長分享在非洲異鄉服務的經驗面對最貧窮、資源最少的國家,越需要此科技工具來解決醫療問題 。
高品質醫療防疫系統應用筑波醫電 AI 雙眼龍熱像儀
如何有效的利用高科技在智慧醫療?部桃特別引進筑波的「 AI 雙眼龍熱像儀」,用在最高度管制的負壓隔離病房,把高度智慧化的系統應用於感染控制 。陳副院長嚴肅地說:「負壓隔離病房是 最容易產生院內感染的地方 ,匯集了 COVID 19 確診病患,
一有人為疏漏,就造成整體院內群聚感染。透過 AI 雙眼龍熱像儀,可以 無接觸式、
無時間限制地去協助醫護人員,在花費時間與人力最小的情況達到對醫護人員的辨識與體溫等嚴密監控,達到最高等級的疾病控制 」。


領導部桃扮國門防疫醫院重要推手
在COVID 19 疫情爆發前,部桃已有很多防疫的作業規範( Protocol),作為感染控制 。「 體溫監控 」流程看似簡單,但在早期, 醫院必須仰賴常規工作人員通報體溫達到醫病控制最基本的檢視 。 過去體溫通報屬於被動執行,精準度與即時性都無法達成, 面對疫情來襲, 儼然作業模式需改變,才跟上時代的變化 。

陳副院長堅定地表示:「疫情期間,我們引進筑波的 AI 雙眼龍 熱像儀 將感染控制流程從同仁主動告知變醫院主動監控, 提升效率與準確性。免除了過去主動告知人員疏 漏」。 部桃把AI 雙眼龍熱像儀放置於高度危險的負壓隔離病房, 提升整體醫院與同仁的安全,高科技帶來多道防疫 關卡, 此案例即是正向的應用成果。陳副院長由衷感謝筑波醫電的高科技防疫系統,融入到醫院感染控制運作的必要環節。
疫後趨勢(After COVID 19) 與人工智慧大數據 (AI Big data) 的衝擊
陳副院長特別分享:「 After COVID 19 的議題近來被熱烈討論,疫情之後全世界的 醫療的生態已產生驟變,關鍵之一, 醫護人員執行醫療業務或民眾就診時的第一道防線 (Front door )」,陳副院長回覆, 第一道防線必然為非接觸性 、 資訊化的系統;過去傳統的人員接觸流程、 耗時多的醫療型態必須要被改變 。
病患與醫護人員在醫療體系的互動,疫後也產生微妙的變化,視訊診療或者遠距醫療不可或缺,雙方必須在能保護自己健康的同時達成監控病情之目的。大數據 (Big Data) 的轉換應用需擴充, 過去醫療知識只存在不同科別醫師的腦海,現今運用人工智慧 (AI) 、大數據 (Big data),把個人醫療專業經驗轉換成能被標準執行的有效醫療規範 ( Protocol),益於病患醫療服務。從智慧醫療大構面至各組成因素,陳副院長堅信,服務型態的轉變是必然仰賴產醫人才共同努力。
骨科領域的臨床經驗成就
陳副院長本身是骨科醫師 權威更致力投入傷口照護 ,分享個人研究的興趣投入及智慧醫療重要性。 過去曾用過許多傷口分析軟體 、癒合影像偵測系統等,亦使用紅外線分析血液循環等技術,來監控傷口復原過程的浸潤 、 溫度與感染程度 ,幫助醫師有效控制傷口感染並給予適當治療。
遠距醫療可應用於傷口照護領域,一個傷口癒合期間漫長至少約需六個禮拜或更長時間 。 在這過程中,多數病患不可能長期住院 ,如何應用遠距醫療達成監控與照護即是關鍵 。美國是領先引進遠距醫療的國家,在偵測的技術產業上開發許多 治療方案 ,有應用生物技術 (Biotech) 的生長因子 (Growth factor) 亦有利用負壓、高壓氧治療等高科技儀器 ,在美國傷口照護的市場規模佔全美排行第二僅次於藥品,有極大的潛在市場 。

智慧科技如何拓展國際醫療?
陳副院長指出,台灣有很多高科技醫療設備,如太陽能或醫院智慧方案,整合後就能 提供其他國家使用 。 陳副院長以在非洲國家服務經驗為例,當時針對開發中國家,與團隊特別設計一套醫療資訊系統,類似於台灣醫院常見的醫療資訊系統, 以輕薄短小 的特性結合高科技,便於應用各地偏鄉 。 此系統在海地、甘比亞、中南美洲等多個國家應用 ,並推廣到越南、緬甸 ,為當地改善醫療現況並帶來助益 。
為何針對開發中國家設計醫療資訊系統?陳副院長強調, 台灣利用科技的力量開發的醫療資訊系統 ,為醫界與產業界的智慧結晶, 背後涵義深遠 ,如醫療品質監控、感染監控、藥品控制等, 將各方案整合起來,有助於國際醫療救援 。 「 除了義診服務, 過去特別與台灣團隊合作,為非洲當地蓋診所 、 水庫 『 水 』 是社區公共衛生的關鍵,以解決當地衛生醫療的問題。 」陳副院長炯炯有神於訪談中獨家分享 。
對台灣醫療或醫院服務的建議
陳副院長總結,疫情後,現今熱烈討論的智慧醫療或智能服務角色會攀升,平等
(Equality) 與品質 (Quality) 的 醫療服務 (Health service)要如何達成? 不再純粹靠人為,在醫師及護理人員有限的前提 ,必須利用科技來填補人力使醫療工作智慧 化、提升效能與效率, 服務更多病患 。 未來醫療服務將無遠弗屆,讓居家 、 公共社區 、海外,都可以利用智慧醫療的高科技獲得妥善預防及治療 。 相信有完善醫療法規制度, 台灣能提供品質更好、更公平的醫療服務 ,亦會帶領部桃與筑波醫電基於 MOU 合作,開發更多智慧醫療應用,造福群眾 。
